close
Hi there!
Here's the latest feed from 糖尿病飲食 - Google 新聞.

Add feeds@feed2email.net to your contact list to make sure you receive all your emails
Make sure to visit feed2email.net to get more feeds sent to your inbox.
To find out which feeds you are subscribed to, or to get further help, just reply to this email.


血糖難控制嗎? 中醫師提「8大糖尿病體質」飲食法 - ETtoday

Dec 09, 7:30AM


▲控制血糖才是避免併發症的根本。(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醫師,我近幾年常有雙側下肢感覺異常、酸麻、最近偶有搔癢及刺痛感,是天氣變冷,循環不好的關係嗎?」 這些話是多年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常有的疑問,彰濱秀傳醫院中醫部主任呂友文醫師表示,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併發症,會造成微血管病變,導致神經缺氧、壞死,病程愈久,神經病變機會愈大。

諸如感覺異常、酸麻甚至搔癢刺痛等情形都是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狀況,而有這種糖尿病變的患者大多是五六十歲以上的年長患者。常見的是對稱性的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DPN),通常為以感覺症狀為主,感覺變差,例如對痛覺及温度的感覺變差,一般從腳開始慢慢往上延伸,有些病人會有疼痛感,甚至連肢體被衣服或被單碰觸也會引發疼痛。

另外,也有研究顯示糖尿病診斷10年後約20%患者會疼痛,30%會有感覺異常。但目前對於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治療並沒有公認有效的治療。唯一最就要的就是「控制血糖」,選擇適合的飲食,而中藥調理、針灸也有一定的效果。

研究顯示針灸治療能有效緩解糖尿病神經病變患者的肢體疼痛與感覺異常,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太溪、外關、內關等。有研究也顯示低能量雷射在動物實驗中對周邊神經再生的效果。呂友文醫師表示,把低能量雷射用在穴位的刺激(雷射針灸)臨床上也達到不錯的療效。

此外,糖尿病飲食一要要包含六大類,只是烹調上須注意少油,少鹽,無糖,低熱量,高膳食纖維。在中醫治療方面,可以體質分型。呂友文醫師也根據8種體質分型,提出適合以下每位糖尿病患的食材及藥物,更對血糖的控制有很好的輔助作用。

【8大糖尿病體質適合食材及藥物】
1、平和質
不需刻意進補,只要飲食盡量均衡。

2、氣虛質
食材:山藥、紅蘿蔔 、豆腐 、雞肉。
藥物:生脈飲、補中益氣湯。

3、陽虛質
食材:生薑、茴香、荳蔻、海參。
藥物:真武湯。

4、陰虛質
食材:菠菜、銀耳、蘋果、梨子。
藥物:大補陰丸、左歸丸。

5、痰濕質
食材:芹菜、包心菜、冬瓜、薏苡仁。
藥物:五苓散、二陳湯。

6、濕熱質
食材:苦瓜、莧菜、薏苡仁、綠豆。
藥物:甘露飲。

7、血瘀質
食材:海帶、紫菜、紅蘿蔔、木瓜。
藥物:血府逐瘀湯 。

8、氣鬱質
食材:金桔、山楂、韭菜、白蘿蔔。
藥物:逍遙散。
 

工作繁忙,身體嘛愛顧!
下載「ETtoday新聞雲APP」即時掌握最新醫藥保健資訊→

iOS:https://goo.gl/rmIDdx
Android:https://goo.gl/XPe8Uj




火鍋料這樣選糖尿病也能放心吃 - 聯合新聞網

Dec 19, 7:19PM

2015-12-20 03:19 聯合報 記者簡慧珍/彰化報導

冬天免不了吃火鍋,慢性腎臟病人往往吃一鍋就血糖飆升,昨天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師桌邊教學,讓彰化縣18名患者大快朵頤又不增加腎臟的負擔。

彰基營養部事前跟店家溝通,調整內容物,換成3片豬肉、2顆水晶餃,1朵香菇,南瓜、芋頭、米血、豆腐、捲豆皮和金針菇各1小份,青江菜半顆,高麗菜數片,甜點是低蛋白芒果西米露。

她建議用白開水當湯底,瘦肉和蛋擇一食用,不吃加工火鍋餃類、丸子,南瓜、玉米、芋頭、米血都算主食類,一把冬粉等於半碗飯的熱量,2顆水晶餃等於四分之一碗飯,多吃會使血糖及三酸甘油酯上升。

病人有的吃一碗白飯,有的吃冬粉和芋頭;87歲洪姓老翁說,他因先天性糖尿病而腎臟功能受損,控制飲食一甲子,平日按照醫囑選食材,照樣可吃美食。

腎臟科主治醫師蔡俊傑說,高血脂是現代人的隱形殺手,感覺不適時,血管已嚴重阻塞,可能爆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民眾平日應少吃高熱量、高脂肪、高鹽食材,避免油炸及魚皮、豬皮等三酸甘油脂成分高的食物,才能有效保護腎臟。




名醫養生--多蔬控糖飲食奏效蔡瑞芳甩糖尿病不用藥 - 中央通訊社

Nov 20, 5:37PM

糖尿病來得無聲無息,許多患者往往視力出了問題,才發現是糖尿病惹禍,眼科名醫蔡瑞芳看過無數這樣的患者,然而他曾因過度自信,差點走上這條路。偶然警覺飯後血糖值不正常,讓他重新檢視、改採控糖的飲食法,不用藥就成功躲過糖尿病,氣色甚至更勝以往。

糖尿病成為國人常見的慢性病,不僅胰島素調控血糖的機制出問題,更是視力的隱形殺手。眼科醫師蔡瑞芳說,許多中年人原本自認身體好,卻因近視突然快速增加而就醫檢查,發現是糖尿病上身,眼底出現血管病變才有感覺,嚴重者甚至有失明之虞。

蔡瑞芳從國中起就近視300度,至今63歲都沒有改變,他笑說眼科就是要靠眼睛吃飯,因此很重視眼睛的保健,尤其中年之後,力行「20、20、20」法則,也就是看電腦20分鐘、遠眺20英呎(6公尺)、持續20秒。他也定期做眼睛檢查,並且強調頻率應依年齡有別:20~30歲至少做1次眼睛檢查;30~40歲至少做2次;40~50歲每2年應做1次;50~60歲每年應做1次;60歲以上每半年做1次。

fb_fanpage這裡有個好粉絲團,需要你關注!




喝含糖飲易罹糖尿病不含糖飲最健康 - 中央通訊社

Dec 20, 6:48AM

字級:

發稿時間:2015/12/20 14:44 最新更新:2015/12/20 14:44

英國劍橋大學一項最新研究指出,英國與美國地區經常飲用含糖飲料如可樂等的民眾,不論肥胖與否,易罹患第2型糖尿病,建議飲用不含糖的咖啡、茶或白開水以保健康。

劍橋大學臨床醫學院醫學研究委員會流行病學小組研究人員對17個觀察研究進行深入分析,並考慮各研究的設計和品質,以降低誤差,這項研究未接受任何企業資助。

研究發現,經常飲用汽泡飲料,含糖量高的飲料者,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機率也較高。

連那些常喝果汁及含有人工果糖「健怡」飲料的人,也是第2型糖尿病的高危險群。

研究人員今村文昭(Fumiaki Imamura)指出,不含糖的咖啡、茶或白開水,是最健康的飲料。

研究人員指出,從他們能取得的資料中,無法證明過多的含糖飲料造成民眾罹患第2型糖尿病,但假如這個因果關係存在,過去10年來美國因為喝太多含糖飲料而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人數超過200萬人,英國則有8萬人。

英國政府的營養科學諮詢委員會上週才建議民眾減少糖分的攝取,不超過整體飲食的5%,特別是少喝汽泡飲料和含糖飲料。專家認為,劍橋大學這份報告再次證明,含糖飲料對健康確實可能造成危害,應避免飲用。

劍橋大學的這篇研究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記者黃貞貞報導)

我要投稿



糖尿病用藥迷思! 胰島素不等於洗腎 - 自由時報電子報

Dec 18, 10:08PM

2015-12-19

文/余宜叡

◎案例一:60多歲陳先生長期服藥控制糖尿病已經10多年了,但後期即使盡力運動和飲食控制,服用4種降血糖藥物且都是最高劑量,他的血糖仍節節上升。醫師建議他施打胰島素,但陳先生深信「打了胰島素之後很快就會洗腎」,因此改尋偏方治療;6個月後因高血糖昏迷被送來急診,同時發現腎功能惡化,要洗腎。

◎案例二:12歲林小妹因罹患第一型糖尿病,唯有注射胰島素才能控制好血糖,且為了符合正常的胰臟分泌,每天需施打4次胰島素,至今已5年多了,血糖和正常人一樣穩定,還能參加游泳比賽。

◎案例三:50多歲李先生因吃了3種以上的降血糖藥之後,血糖還是過高,經醫療團隊建議,注射胰島素合併口服降血糖藥,並且定期追蹤和調整劑量一段時間後,可以正常飲食且血糖穩定。

以上3個案例,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打了胰島素之後很快就會洗腎」是錯誤的迷思,血糖控制與胰島素、腎病變的正確關係應該是「血糖控制不佳→腎功能惡化→洗腎→必須使用胰島素當救命藥」。

目前國內有一半以上洗腎患者是因糖尿病患血糖控制不佳,引起腎功能惡化,導致洗腎。此時,洗腎患者無法使用由腎臟代謝的口服降血糖藥,需改用胰島素,但因使用胰島素和洗腎的時間點過於接近,反被許多人誤認為打胰島素之後就會洗腎,但真相是,胰島素是洗腎糖尿病患者的救命藥。

胰臟是人體內分泌重要的器官,每天隨著人體血糖的波動來分泌胰島素,穩定人體的血糖。

第一型糖尿病患因胰臟完全喪失功能,以致無法分泌胰島素,必須終生使用胰島素;第二型糖尿病患因胰臟功能越來越少,適當的胰島素補充可讓血糖更穩定。

「打了胰島素之後很快就會洗腎」,這個迷思導致控制血糖的利器胰島素推行不易,也延誤治療先機,造成身體無法回復的損害。

糖友一定要記得詢問醫療團隊,建立個人化的治療方式,善用胰島素,戰勝糖尿病。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醫藥新知】飲食改變可能造成糖尿病! - 蘋果日報

Nov 26, 3:50AM

本內容由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提供

世代貧窮造成的營養不良可能影響基因表現,後代子孫恢復正常飲食卻提高糖尿病的風險!
《Cell Metabolism》刊登澳洲雪梨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的研究,以12年的大鼠實驗,驗證祖先營養不足,是否增加子代肥胖、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T2D) 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研究先讓連續五十代的大鼠營養不足,等到第五十一與五十二代的大鼠開始恢復正常攝食,對照五十二代都是正常攝食的大鼠,比較結果發現,最後兩代恢復正常攝食的大鼠不僅有肥胖、高血壓、肝損傷、心血管疾病的問題,得到糖尿病的風險還比世代正常飲食的大鼠高了八倍。研究顯示身體為了適應營養不足而出現的代謝異常與表觀基因(epigenetics)變異會遺傳到後代......延伸閱讀
文章出處: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蘋論陣線】:最新評論及獨立媒體每日總覽

有話要說 投稿「即時論壇」

onlineopinions@appledaily.com.tw





If at any time you'd like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messages, just send an email to fulltextrssfeed_com_news_google_com_tw_news_feeds_hl_zh_tw_gl_tw_q__e7_b3_96_e5_b0_bf_e7_97_85_e9_a3_b2_e9_a3_9f_um_1_ie_utf_8_output_rss+unsubscribe-eremite53=gmail.com@mail.feed2email.net.
To stop all future emails from feed2email.net you can reply to this email with STOP in the subject line. Thank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堂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